新闻详情
工信部一天连发三份重磅规划 绘就信息产业五年发展“路线图”
新华社上海12月1日电 《上海证券报》1日刊发文章《工信部一天连发三份重磅规划 绘就信息产业五年发展“路线图”》。文章称,工业和信息化部昨天在一天内发布了三份重磅规划——《“十四五”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》《“十四五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》《“十四五”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》。根据这些规划,到2025年,我国规模以上软件企业业务收入要突破14万亿元,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要突破3万亿元。
三份规划将引导我国信息产业迈向新征程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相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了解读。
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%
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在发布会上表示,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,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,也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。
为此,《“十四五”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,到2025年,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、更深程度、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,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,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,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提高至105。
具体指标方面,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0%,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%,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%,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%。
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,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综合处处长冯伟进行了具体说明。他说:“当前,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广泛应用在4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,赋能、赋值、赋智作用日益凸显。”
下一步,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应用牵引,以标准化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化普及。“聚焦行业转型痛点问题,找准关键工业场景,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解决方案,首先实现工业场景的数字化和解决方案的标准化,以标准化促进解决方案的规模化推广。”冯伟说。
总体来看,谢少锋认为,该规划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,打造数据驱动、软件定义、平台支撑、服务增值、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推进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
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
据了解,《“十四五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》是我国软件产业第五个五年规划。谢少锋表示,连续多年制定规划,充分体现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要性。
规划提出:到2025年,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年均增长12%以上。“十四五”基础组件供给要取得突破,标准引领作用显著增强;产业链短板弱项得到有效解决,长板优势持续巩固,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;工业APP突破100万个;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重要竞争力的骨干企业,高水平建成20家以上中国软件名园。
规划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:推动软件产业链升级;提升产业基础保障水平;强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;激发数字化发展新需求;完善协同共享产业生态。
规划提出“十四五”期间建设2至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。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处长王威伟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发挥开源基金会等专业组织牵头引领作用,完善开源治理机制和治理规则,推广开源理念;加快建设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等基础设施;面向重点领域孵化一批基础性、前瞻性的开源项目等。
工业软件也是“十四五”期间的发展重点。王威伟表示,要聚焦关键技术和产品,汇聚行业创新资源,不断夯实共性技术,继续补齐高端工业软件短板。
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
“当前,我们正在加速迈入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。”谢少锋在发布会上这样介绍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性。他说,编制《“十四五”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》,目的就是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,这也是我国大数据产业的第二个五年规划。
规划提出了“十四五”时期总体目标,即到2025年,我国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25%左右,创新力强、附加值高、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。
据介绍,“十三五”以来,京津冀、上海、贵州等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,布局建设了11个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,有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集聚,行业集聚示范效应显著增强。目前,我国正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,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。广东、江苏等地率先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。深圳、上海、贵州等地纷纷出台数据条例。今年3月,北京成立了国际大数据交易所。上周,上海数据交易所也正式揭牌。
规划围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、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、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、打造繁荣有序产业生态、筑牢数据安全保障防线六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。
谢少锋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将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,支持企业将数据战略引入自身的日常管理运营中。今年,江苏等地方已经率先开展了试点,取得了一定经验。